你要看的是表象还是本质?
2025-10-24 10:05:07
  • 0
  • 0
  • 0

1.表象or本质?

Don't be so superficial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连接数的平方呈正比。

近期最火爆的新闻莫过于卡脖子与反卡脖子了。面对中美脱钩和不确定的修昔底德陷阱的阴霾,无论是华为Mate 60的芯片,还是清华大学的SSMB-EUV光刻设计方案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些都反映了民众对回击美国科技封锁政策的一种期待,背后都充满着中国人对突破和创新精神的向往。

对比一下中兴国际在受到美国制裁之后的表现,你就知道华为所面临的是如何惨烈的局面了。从手机业务一夜清零到今年二季度国内市场份额同比暴涨76.1%,华为位列国内市场第五。通过自研7纳米芯片,华为应对严酷的挑战确实给出了非常优秀的答卷。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样的,为解决更先进制程的芯片生产,SSMB-EUV方案也初步解决了EUV的光源、良率和专利问题。但方案其实是唐传祥团队2021年就在《Nature》上发表的,而且这一思路据说最早由杨振宁的学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赵午在2010年提出。

赵午教授。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无论如何,创新当然值得称赞,但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本质问题是卡脖子吗?是无法生产高端芯片吗?是没有极紫外光刻技术吗?都不是。如果被卡脖子,不能只解决脖子的问题。

明白人都知道,我们的问题是正在失去与世界的连结。从下滑的外贸数据到流动性几乎为零的香港创业板,从外资流出到只剩万余人的来华国际游客,没有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主流经济体系而发展壮大。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交换,而科技的发展更依赖于网络和信息交流。

有一条互联网人都知道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连接数的平方呈正比。失去与世界的连结会让经济这张大网失去活力与价值。这值得所有人深思。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创造正外部性

The First Source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能创造正外部性,而负外部性突显,那衰退是必然的。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勾画出了城市聚集型经济的三种重要力量:丰富的劳动力,创新技术的溢出,方便的供应链。这三种力量决定了经济的兴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尽管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但我们还有丰富的工程师群体,一定的创新能力,和仍很全面的供应链。我们最需要的是与全球的连结,是相互开放的世界市场和公平竞争。人口、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的彼此配合才能带来互相促进和共同繁荣。我们要对世界提供价值,才能获得价值。如果一个经济体不能创造正外部性,而负外部性突显,那衰退是必然的。

对于企业来说,无法改变大的宏观格局,但可以做的事是一样的:追求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关注表象。当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时候,与更多的用户建立连结,和优秀的供应链服务商共同演化,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和策略性的人才,一起创造正外部性;而不是只关注短期业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人才竞争的本质

Human Resource

低认知的创始人很难吸引到高端的人才,而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

对创造正外部性至关重要的人才遴选和培养问题,我们也需要关注其本质,并破除一些传统的思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首先,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很难通过传统的多轮次面试和背景调查进行遴选。这是因为:

1、由于业绩的归因性问题,很难确定个人能力对团队整体业绩的归因比重到底有多少。虽然整体也许是优秀的,但当你不知道候选人是否真的具备企业最需要的匹配能力的时候,这种盲目任用可能带来诸多的风险;

2、多轮多角度面试作为一种定性方法,仍无法避免面试官主观印象与心理偏差带来的影响。比如:年龄效应、光环效应,身高与容貌吸引力会使评判标准飘忽不定,而另一些无意识的认知偏差使评估难以达成共识。这就如同皇帝选择皇储。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评估大概率是靠不住的;

3、从成本和效率角度看,传统评估方式是低效的,很难在早期发现并培养具有潜力的人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传统的方法还包括在面试时使用数理逻辑测试、谜题以及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测试的目的是要评价一个人利用逻辑和想象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方法起源于微软公司,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同闻名于世的门萨智力测试和职业成功没有必然联系一样(门萨俱乐部成员的职业五花八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大量研究显示,智商与工作业绩之间的直接关联度非常低(在0.2~0.3之间)。后来两位统计学家约翰·亨特与弗兰克·施密特通过荟萃分析进行的纠正也受到了诸多质疑。这让我们怀疑,名校毕业生的工作成绩表现可能是和其所处环境,能接触到的资源相关,而不是其自身的潜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软式面试作为一个包含智力和动机量测的综合性竞争测试,其目的是尽量高效地筛选掉不合格的候选人,而不是找到确定的优秀者。此外,这种测试也不适合聘用高端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方式,对高端人才进行评估。最起码要知道我们花费重金雇佣的到底是什么?是他带来的资源,是他的战略管理、技术或者整合能力,还是他的什么?这决定了我们对人才阶段性目标的确定,以评估付出和回报是不是合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次,真正的人才也需要公司的悉心培养,而这需要建立在对人潜力的公正评估的基础上。

一个公司里走上高位的往往是那些陪伴公司共同成长,并做出过优秀业绩的人。但我们是否能给与他们恰当的能力评价,并针对其潜力提供适当的发展机会?还是说经常会按照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所说,将他们提拔到无法胜任的职位,直到其无能为力,再指责他们?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一个最现实的例子,逍遥子张勇的离任。对于他的成绩,网上的褒贬不一。有人说,张勇作为董事长和CEO是不合格的,让阿里巴巴失去了对拼多多曾经的优势,没有抓住应有的战略机遇。这也是一种只看表象的观点。

逍遥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退一万步说,假设逍遥子真有问题,那也是阿里组织的问题。毕竟做了8年CEO才辞任,现在评论其是否合格,而不审视合伙人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极其荒谬的。逍遥子是不是一个成功的CEO该由合伙人评价,合伙人制度合不合格才是由市场结果评价的。如果市场认为阿里过去8年失去了该有的战略机遇,那合伙人该检讨自己的评价和管理体系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不反思制度体系,却冀希望于蔡崇信和吴泳铭能改变什么,那恐怕多半是要失望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按照心理学中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体差异是从发展经验中涌现出来。智力系统是变化的主动创造者,而不是随机的适应者。社会神经科学和社会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社会/文化经历对人发展的影响。个人的潜力与其所在的文化和环境是分不开。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在其著作《创新者》(The Innovators )一书中指出,合作是创造过程的基础。因此,公司环境对促进人才的潜能发展意义重大。企业不仅仅是潜在人才的筛选者,也是他们成长土壤的提供者。作为公司创始人应该为人才创造适合的演化环境。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初创公司,都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条件。因为从诸多案例可以看出,任何阶段的公司都会犯关于人的错误。

沃尔特·艾萨克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浸泡式的评估方法。可以利用真实的模拟对人才的策略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它具有以下特性:

1. 对个人的策略能力进行多维度描述,而不仅是一种笼统的感觉;

2. 对策略能力在不同维度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估,并可横向比较;

3. 迅速给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评估的时间、机会和财务成本较低。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量化评估从5个维度对被评估人的策略能力进行描述:

1. 资源获取能力,对应资源的分析和获取能力;

2. 态势感知能力,对应对整个局面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3. 应变管理能力,对应针对局面变化的动态管理能力;

4. 节奏掌控能力,对应针对战略发展不同阶段的节奏把握能力;

5. 战略合作能力,对应整合资源,形成战略联盟的能力。维度的细分可以使人才策略能力的评价更为具体,公司从而可以发现其不同的潜力,提供相应的培养计划。

总之,当我们挖掘遴选和培养人才的本质时,又会回到创始人的观念问题。一家公司的成败绝对反映了创始人的个性和认知。低认知的创始人很难吸引到高端的人才,而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免费培训与评估

There are free lunches here.

这里真的有免费的午餐。

我们免费为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提供策略力培训与量化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培养和筛选战略运营人才

适用场景:高层员工外部招聘,关键职位内部选择,或创始人联谊

内容:使用游戏进行策略力的培训,并对表现进行量化评估

参与人数:培训人数不限,量化评估不超过4人

最终交付:策略力培训、量化评估报告,以及长期的数据更新

收益:通过量化评估核心人员的策略能力,企业可推进核心团队的维护和建设,平衡成本与机会,兼顾当下与未来。

费用:无

筛选标准:创新型公司、能提供培训会议室、投影和员工个人使用的电脑

本书以欧美多位现代战略管理专家(比如,哈佛商学院的Jan W. Rivkin、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Daniel A. Levinthal和Nicolaj Siggelkow、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的Adam Brandenburger 、哥伦比亚大学的Harborne W. Stuart Jr. 、犹他大学David Eccles商学院的Jay Barney、MIT斯隆商学院的Birger Wernerfelt、INSEAD的Peter Zemsk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David J. Teec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nderson管理学院的Bill Mckelvey和多伦多大学的Michael D. Ryall等)的论文为源头,总结出22条战略法则,是一部创投必读读物兼个人未来规划指南。内容以战略资源理论RBS、附加价值理论和战略定位为基础,涉及需求分析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阅读本书除了能一窥国际上企业战略研究的最新发展,还能加深对第一性原理、吉布拉定律、同态定律和50种认知偏差的理解,掌握如何判断人、投对人的七种武器。本书面向企业创始人、投资人和公司高管,同时也希望个人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提升战略能力,规划自己与子女的人生。

购书地址:京东https://item.jd.com/10073627240961.html                

淘宝: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1dvs.23580594.0.0.1d293d0dDxvJ2m&ft=t&id=716667022234

作者:钱竑,70年代人士,毕业于新西兰Massey University管理学专业,18个月一次性通过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全部三级考试,曾服务于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多年,有丰富的海外生活、工作经历。作者专注于互联网和新经济领域研究,擅长战略规划与分析,参与了众多网络空间治理、创新、合作与发展方面的项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