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未来之路,以及教育
2025-10-24 01:38:42
  • 0
  • 0
  • 0

1、未来之路

The Road Ahead

AI将表现得更像人类,算力更强大,在各个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大约30年前,比尔·盖茨写了一本书,《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其核心主题是关于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将如何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当时看似大胆和前卫的预测,很多都得到了印证,比如,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电子商务和数字内容分发的兴起,以及IT技术在教育、健康护理等领域的应用。

最近,盖茨和OpenAI 的萨姆·奥特曼进行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盖茨和奥特曼又对未来做了一些设想和预测。相信你一定希望了解盖茨的观点,以应对AI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将做一些概括,并加入自己的评论。

首先,盖茨和奥特曼预测,未来3-5年人工智能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多模态和个性化计算。

所谓多模态就是AI系统能够同时接受和学习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模式的数据。这可以使AI系统更加智能和接近人类的交互。要知道,可不只是软体,很多硬件也在发展多模态。丰田研究所的机器人会通过看视频进行学习做家务。

而个性化是指AI系统会根据个人用户的特点和喜好提供定制化服务。这需要AI能够从用户数据中学习模式,建立用户画像,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这要求AI进行自适应计算,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算法,调用不同等级的算力资源。

这将使AI助手和人机交互更加智能和友好。用户不再需要适应技术,技术会适应每个用户的需求变化。

其次,两人预测未来系统算力的增长速度将会比摩尔定律给我们设想的增长速度还要快。

由于全球竞争的压力,即便存在严格的监管需要,但大模型的发展速度是难以压制的。甚至可以说,那将会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的速度。未来系统的算力可能会达到目前GPT-4算力的10万倍或100万倍。

再次,两人预测未来人工智能软硬件的结合会是一个方向。OpenAI已经开始投资硬件公司。真正的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两人总体上是乐观的。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在事先制定规则的情况下,不会脱离人类的控制。人类也不会因为AI的大规模替代就沦落到失去一切的地步,尽管人们需要为此发展出新的追求目标和幸福哲学。这和人工智能大佬Yann LeCun的观点是一致的。

当然,大家在监管方面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LeCun相信开源的力量。在LeCun的观念里,OpenAI只是个商业化了的组织。但他们都认可同一件事: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只会掌握在少部分国家或公司的手里;而这将彻底改变目前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以上就是盖茨和奥特曼对未来的大致预测。总结来说,就是AI将表现得更像人类,算力更强大,并在各个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2、人性的价值

Value of Humanity

生命之美是AI唯一不能替代人类的。

对于如何应对未来,盖茨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父母应该及早培养和发展孩子关于人性方面的才能。如果能将STEM这类数学和工程类的才能与管理和领导力这些关乎人性方面的才能结合在起来,就能发展出一种AI时代人类所必需的能力:学会如何建立一个拥有不同技能的团队。

(以下为我的评论)

不单是管理团队,人性还有很多方面会涉及到未来的工作。比如,

1、人性化设计。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以人为本进行设计,考虑用户的感受。

2、更多道德感。应用人工智能,但建立在对他人和隐私的尊重之上,遵守道德规范,不损害和操控人的自由意志。

3、人文主义。即便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仍关注弱势群体,减少数字鸿沟和不平等,突显人文关怀。

这些都会提升人在与AI一起工作的情况下,自身的价值。

谈到AI时代人的价值,突然让我想起了蒋勋对美的评论。他说,美是没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是一种纯粹的东西,是对生命的认知,是对真的追求。比如说,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花,都觉得花很美。花既能带来多种感官上的愉悦,又能带来象征生命力的东西。

美是AI唯一不能替代人类的。这是因为作为人,我们仍需要生命来感动自己。

美是客观的,但也是很主观的。而个性和主观性恰恰是AI所不具备的。客观性让AI超越人,但个性和主观性让人独立于AI。我完全赞同蒋勋的说法,感动人的美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极限,是能给人传递一种主观的,情感上的震憾。可以这样说,美是和生命有关的;同时,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解读。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哲学,是一个个不同的,有感情的人。

因此,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总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是需要人来体现的。

所以,对于盖茨的忠告,相信大多数人都应该警醒:在一个后稀缺时代,当物质很容易满足的时候,我们要教育子女更彻底地拥抱人性。因为这可能是未来我们唯一能做得更好的事情。

那么,如何让孩子去拥抱人性呢?听起来抽象,其实也很简单。要自己建大学的马斯克曾经说过,教育应该像电子游戏一样,让孩子热爱。学校应该取消年级制度,让孩子自由地去追求想要的知识,而不是把他们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

拥抱人性的基础就是把孩子当作人来看待,尊重人刻在基因里的天性,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无论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同情心,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还是引导孩子关心社会,了解世界,培养公民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孩子自身的兴趣和视野。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重视的就是两件事:提供情感支持和积极正向的引导。最终让孩子发挥自身最大的力量,用自驱力去探索世界。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是没有实现自我意志这种概念的,存天理灭人欲和集体主义才是主流;而自我意志正是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

过自己独特的生活才是未来的归宿。

作者新书,以欧美多位现代战略管理专家(比如,哈佛商学院的Jan W. Rivkin、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Daniel A. Levinthal和Nicolaj Siggelkow、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的Adam Brandenburger 、哥伦比亚大学的Harborne W. Stuart Jr. 、犹他大学David Eccles商学院的Jay Barney、MIT斯隆商学院的Birger Wernerfelt、INSEAD的Peter Zemsk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David J. Teec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nderson管理学院的Bill Mckelvey和多伦多大学的Michael D. Ryall等)的论文为源头,总结出22条战略法则,是一部创投必读读物兼个人未来规划指南。内容以战略资源理论RBS、附加价值理论和战略定位为基础,涉及需求分析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阅读本书除了能一窥国际上企业战略研究的最新发展,还能加深对第一性原理、吉布拉定律、同态定律和50种认知偏差的理解,掌握如何判断人、投对人的七种武器。本书面向企业创始人、投资人和公司高管,同时也希望个人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提升战略能力,规划自己与子女的人生。

《战略法则》的作者:钱竑,70年代人士,毕业于新西兰Massey University 管理学专业,18个月一次性通过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全部三级考试,曾服务于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多年,有丰富的海外生活、工作经历。作者专注于互联网和新经济领域研究,擅长战略规划与分析,参与了众多网络空间治理、创新、合作与发展方面的项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